浦東這片60公頃綠地工程復工,要留住上海“都市野性”
今日一棵樹,他日變森林;今日一滴水,他日涌碧波。
春季,申城播撒新綠的腳步不曾停歇,建設者們重新回到張家浜楔形綠地現場,投入到緊張施工作業。承建方上海建工園林集團總承包事業部今天透露,該項目核心區域中的三期工程目前已完成96%的土方工程、80%的園路混凝土路基澆筑,5000余株喬木的種植,預計今年年底完工,屆時將為申城楔形綠地系統注入新的活力,讓城市深呼吸。
8個“綠色箭頭”,頭指向中心城,尾蔓延至郊野森林
在張江科學城北側,巨幅綠地正在形成。自空中俯瞰,它呈不規則的楔形,像個綠色箭頭,穿透鋼筋水泥直指城中心,故而得名楔形綠地。上海總體規劃了8片楔形綠地,張家浜楔形綠地位列其中。
楔形的尖端指向城市腹地,尾部通往城外的郊野森林,這樣的楔形綠地成了連接城市中心區與市郊的廊道,能促進城市內外空氣的交換和流通,為城市送來徐徐清風,降塵除埃,緩解熱島效應。簡單來說,楔形綠地仿佛城市的“呼吸通道”。
整個張家浜楔形綠地工程分多期開發,其中已復工的三期工程是科創生態區域,也是最核心區域之一,地處整片綠地的西北部,規劃用地面積60余萬平方米,由上海建工園林集團總承包事業部承建。
該工程以“科創森活之心,水岸綠色之丘”為設計理念,結合原有水面和水道,以龍東湖為主要景觀,打造具有“大山水”景觀尺度的休閑區域;融合科技創新,結合生態水岸、堤島密林、疏林草地,打造一處展示現代都市活力的文化休閑科創展示交流空間,同時可以改善公園內部及周邊的微氣候。
根據工程地塊總體設計,三期工程共分為四個區域——
科技文化區,主要設有戶外草坪劇場、科技互動花園、多功能活動區、會議中心等場所,強調戶外活動的科技性和互動性。
沙灘主題親水樂園區,設有沙灘,配以風箏沙丘、沙灘兒童樂園等,為市民提供舒適的近水親子活動空間。
生態森林公園區,設置室外自然講堂、水上棧道、生態森林、大地藝術廣場等相對靜謐且布局開闊的景觀場所。
生態濕地公園區,以展現濕地景觀為主,設置入口廣場、觀鳥屋及多處觀景平臺,為市民提供近距離接觸自然的理想場所。
像大自然自己孕育出來的森林,留住城市中的野性
沒有鳴蟲和鳥叫的城市是不完整的,上海濃墨繪制楔形綠地,實為留住城市中的野性。
綠楔內部,有河流水面、園地、廣場,但主角還是森林,其整體覆蓋率原則上不低于50%,相當于搭起了一層層空氣“過濾網”。
綠楔內種的樹,以深根性、樹冠大、枝葉濃密,且葉面較粗糙的闊葉喬木為主,因為它們降塵效果好,能“吃土”。曾經有過測算,一株闊葉喬木平均一年的滯塵量達3.16公斤。
不過,綠楔之內的林子與滿山滿坡清一色的松樹或柏樹不同,更強調生物的多樣性。上海建工園林集團總承包項目人員介紹,各種各樣的樹都有空間——色葉林、觀花林要有,引鳥果樹、低維護的觀賞草和綴花草地也要有。美其名曰,喬灌草結合的“復層種植”。
種法也大有講究,要像大自然自己孕育出的森林一樣,季相分明,綠量大且景觀更有層次,在降塵、釋氧、保水等方面,發揮不俗效力。
一手抓疫情防控,一手抓復工生產。上海建工園林集團總承包事業部拓寬苗木采購和培育渠道,加大建材采購力度,對施工現場的臨邊維護、臨時用電等安全設施進行排查,確保復工安全,加快施工進度。
——本文來源 文匯報
上一頁:通衢眾所入!上海建設者為高寒地區修路育林 下一頁:春暖花開,世博文化公園添新綠